活動花絮

日期:2025-10-17

點閱:51

參考檔案:

EMI的想像與真實(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副教授)

SDGs:優質教育 
邀請運管系鍾智林副教授分享「EMI的想像與真實」研習活動
邀請運管系鍾智林副教授分享「EMI的想像與真實」研習活動
本次研習於114年10月17日舉行,邀請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老師分享多年教授EMI課程的經驗,說明全英語授課的想像與挑戰,並分享如何降低學生與教師對EMI的抗拒,鼓勵教師們持續投入與共同成長。
“EMI推動的契機”
 鍾老師說明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源自行政院「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教育部也補助多所大學推動雙語化學習。課堂中,老師播放桃園機場航廈的國際宣傳影片指出英文誤用,如將單位誤用,藉此說明推動EMI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正確運用英語、避免錯誤。然EMI推動仍有阻力,如教師覺得吃力不討好、學生理解困難導致專業學習受損,且教學評量多不及中文課程。老師調查後也表示,學生期望藉EMI提升英語能力,課程後普遍認為聽說讀寫皆進步,EMI兼具挑戰與成長契機,需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取得平衡。
“全英語教學的困境與挑戰”
鍾老師指出少子化使學生人數與素質下降,而公立大學名額固定,未來學生數量減少已成趨勢。EMI推動上亦面臨挑戰,如英語非教師母語、口音難懂或未充分準備,導致教學品質不一。台灣職場多以中文為主,英文授課與實務銜接不足,使學生學習動機下降。鍾老師以國際航運薪資為例,鼓勵學生理解英語力的重要。學生普遍對EMI感到緊張,因此課程設計須營造友善環境、減輕壓力。而台灣生活中雙語使用機會少、教師備課負擔重等,都顯示EMI課程推動仍須兼顧師資支持與良好環境。
“翻轉EMI四舊思維”
 鍾老師指出EMI推動中常見的四個舊思維。首先,英文能力並不必然代表學習效果,態度才是關鍵。其次,認為英文授課會損害學習成效,但調查發現中英授課成績差異不大,新思維是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第三,打破「選EMI的都是菁英」的迷思,應平等看待中英課程與學生。第四,過去重視內容量,現在更強調重質不重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鍾老師以實例說明,經過調整與實踐,學生的英文與專業能力皆能提升,強調EMI成效取決於「你、我、他」的共同努力。而管科系的李培齊老師則表示,認為EMI課程對學生有幫助,但學生也要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學校過去比較重視教學方法,但語言能力也很重要,所以希望學校能更加支持老師進行英語授課,並提供相應的資源。
鍾老師分享臺灣英語誤植案例
鍾老師分享臺灣英語誤植案例
鍾老師分享如何翻轉英語教學舊思維
鍾老師分享如何翻轉英語教學舊思維
與會老師專注參與研習活動
與會老師專注參與研習活動
與會老師提問與交流
與會老師提問與交流
教發中心張主任頒發感謝狀
教發中心張主任頒發感謝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