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活動旨在透過普洛普(Vladimir Propp)敘事結構理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好萊塢電影的故事設計與角色功能。普洛普提出的 31 項敘事功能與 7 種角色功能,雖然源自民間故事,卻在現代影視文本中依然廣泛適用。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學生將學會如何運用這套分析工具來解構一部電影的敘事邏輯。在活動中,學生將首先認識普洛普理論的基本概念與核心分類,接著透過選定片段或完整電影文本,實地練習辨識故事中角色的功能(如英雄、惡人、幫助者、施予者等),並將劇情事件與敘事功能對應。此過程將提升學生對故事節奏、衝突設計、人物安排的敏感度,並強化其邏輯分析與批判性思考能力。透過分組討論與簡報呈現,學生不僅能與同儕共同建構理解,也能學習如何以敘事理論為基礎,清楚表達自己對故事結構的觀察與詮釋。此活動將為影視分析、文本閱讀與創意寫作等課程單元提供實用的理論工具與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