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日期:2025-10-28

點閱:16

參考檔案:

師法自然,細節生活(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李柏青副教授)

SDGs:優質教育 
邀請水環系李柏青副教授分享「師法自然,細節生活」研習活動
邀請水環系李柏青副教授分享「師法自然,細節生活」研習活動
本次研習於114年10月28日舉行,邀請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系李柏青老師分享以自然、生活與社會為主軸,強調學習應從觀察與實踐出發,並舉海岸波動、咖啡風味與貝殼廟永續設計等例子,說明知識源於自然與生活。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開頭,李老師先表示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學生站在沙灘上觀察波峰與波谷,就能理解物理的波動概念。透過親近自然與觀察,能減少對學習的畏懼,並從喜歡的事中培養探索的動力。他指出,大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或技能,而是讓人聚在一起討論不懂的事物,激發思考與好奇。社會本身是一種責任,從鋼珠筆的製作到蛤蟆的移動,都能看出合作、重力與動力的原理。走出教室、親身體驗,自然就是最生動的學習。
“找尋根的智慧”
接著,李老師說明「找尋根」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數學到工程、生活再到社會皆如此。他以花蓮光復鄉為例,透過漏斗模型計算湖泊潰堤的時間,說明複雜的公式其實可用簡單思考理解。生活中,他以咖啡為喻,從水溫變化到風味轉換,引導學生思考背後原理。又以橘子比較不同品種的風味,說明品質與差異帶來的社會分工與價值。老師強調,只要從生活出發,讓學習貼近經驗,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
“從自然觀察到永續思考”
李老師以退潮的海岸為例,從建築系角度思考如何在自然限制下完成淡江大橋,讚嘆人類突破自然的力量。他提到以貝殼廟示範永續概念,用碳酸鈣再利用達成觀光與環保;也以校園中的黃蜂、橘子腐化、蜜蜂低溫死亡等例子,引導學生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循環。老師觀察淡水公司田溪、洲仔灣生態變遷,發現地貌改變導致海龜死亡,也從農田廢棄物中思考再生利用。李老師最後以「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是橋樑而非終點」作結,認為教師是過程,教育是讓學生走向社會實踐的橋樑。水環系康世芳老師則表示,過去與李老師進行合作過,也希望推薦NTO團體與學校進行合作,讓整體能獲得更大的效益,並且對於海龜的棲息地案例是印象很深刻的,希望學校能進行協助恢復。
李老師分享分享社會實踐服務的意涵
李老師分享分享社會實踐服務的意涵
李老師分享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李老師分享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與會老師專注參與研習活動
與會老師專注參與研習活動
與會老師提問與交流
與會老師提問與交流
教發中心張主任頒發感謝狀
教發中心張主任頒發感謝狀

計畫別:教學創新精進--課程活絡韌性培育

發佈單位:教發中心

上一則:EMI的想像與真實(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副教授)
下一則:114學年度資圖領域公職考試讀書會(II)-圖書資訊管理類科 職能分析─職務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