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花絮

114:教學創新精進--課程活絡韌性培育
闡述法鼓山心靈環保

114年度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演講—由人間佛教到綠色佛教:當代台灣佛教團體的環保論述與實踐

丁仁傑教授為同學帶來理論的視野,強調環保、淨零碳排另一個面向,使用Pillarization (中流砥柱化),這個概念,最早是荷蘭社會學家所提出,用來描述西歐天主教徒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成為社會少數後,重建其組織型態(天主教徒自稱為「中柱」〔pillar〕),將學校、醫院、報紙、運動俱樂部、圖書館,甚至是政黨與商會等等,由單一宗教團體全部包辦,以對抗外界世俗社會或是有利於政治動員的社會組織狀態。後來比利時社會學家Dobbelaere(2000)提出了Pillarization (中流砥柱化)這個概念來討論這種現象。Dobbelaere甚至將這個概念引用在對於歐洲某些新興宗教團體(如山達基教會和創價學會)的討論上。  【更多

介紹講員

114年度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演講—植感對話:設計思考 X 植物 X 人文

第一部分演講 Design Thinking 的定義 from IDEO 設計思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創新的方法,是從設計師的工具箱中找出的,可以整合人的需求科 技的可能性、及商業成功要素的方法。 設計思考教父: 大衛‧凱利 ( David Kelley ) ,1991年創辦知名設計公司IDEO。最著名的設計作品是蘋果電腦 和微軟的第一支滑鼠、摺疊型筆記型電腦、拍立得相機以及第一支兒童牙刷。打造成功的設計 系統。 設計思考五步驟:雙鑽石研究方法 這個方法的重點... 【更多

工作坊合照

『聽見淡水-城市聲音漫遊』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邀請聲音藝術家鄭婉蒨小姐,從探索聲音開始,逐漸瞭解「聲景」與「田野聲音採集-Field recording」的概念,並透過聆聽、辨識、探索、採集和聲音與藝術拼貼創作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日常生活中的聲意與在地的連結。  【更多

邀請經濟系林朕陞助理教授分享「從0到1,播下AI的種子:跨域x實作x證照,打造學生有感的AI應用課程」研習活動

從0到1,播下AI的種子:跨域×實作×證照,打造學生有感的AI應用課程(經濟學系林朕陞助理教授)

本次研習於114年10月31日舉行,邀請經濟學系林朕陞老師分享「智慧應用經濟學」課程經驗,進行AI的內容教學時學生的痛苦感很強,老師也有強烈的挫敗感,希望用分享跟交流的方式與不同的老師進行請教,去改變教學設計來提升教學幸福感。  【更多

最佳永續想法王 頒獎合照

循環經濟的品牌行銷

本場演講以「內料外造 insight out:循環經濟」為題,從品牌創立的初衷談起。內料外造誕生於對工業廢料命運的反思,材料不該以「報廢」為終點,而能透過設計獲得第二次生命。演講將首先介紹品牌的創始因緣——如何從工廠現場的觀察轉化為循環設計實踐。其次,說明循環經濟產品策略:以「廢料再製」為核心,導入模組化、低碳製程與地方材料鏈結,創造兼具環保與美學的商品。第三部分聚焦品牌溝通主題——「從剩料看世界」,以故事化行銷傳遞永續價值。第四部分分享ESG夥伴案例,包括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作展覽佈置、與製造業共創再生產品、與教育機構推廣永續設計課程。接著將說明品牌發展的下一步:建立跨域永續設計平台,連結設計、教育與產業。最後的「ESG行銷溝通工作坊」將以內料外造的實際專案為例,帶領學生思考如何將永續行動轉化為具影響力的品牌敘事,實踐從材料到理念的全面再生。  【更多

邀請水環系李柏青副教授分享「師法自然,細節生活」研習活動

師法自然,細節生活(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李柏青副教授)

本次研習於114年10月28日舉行,邀請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系李柏青老師分享以自然、生活與社會為主軸,強調學習應從觀察與實踐出發,並舉海岸波動、咖啡風味與貝殼廟永續設計等例子,說明知識源於自然與生活。  【更多

學長分析自媒體的如何去運算

自媒體經驗談 — 我們真的需要流量密碼?

本次講座由目前在工業技術研究院擔任攝影的荊澔恩學長主講,荊澔恩學長以自身在影像製作與平台經營的經驗,帶領同學重新思考自媒體的可能性。  【更多

演講者介紹

114年度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演講—從合作社到大學:推動公民電廠實務與展望

以「淨零排放、永續發展」為核心理念,旨在引導學員深入理解能源轉型的重要性與實踐方式。課程內容將從台灣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切入,探討其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並進一步分析合作社如何成為推動綠能與社會共好的關鍵力量。我們將特別聚焦於公民電廠的概念與實務運作,說明其在能源自主、社區參與及減碳目標上的貢獻,並展望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與挑戰。此外,課程也將分享大學端與合作社攜手推動公民電廠的成功案例,呈現跨界合作如何整合資源、促進知識交流,並實際落實淨零排放的願景。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學習,學員將能掌握能源轉型的核心策略,並理解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永續理念,共同打造更具韌性與公平的社會。  【更多

邀請運管系鍾智林副教授分享「EMI的想像與真實」研習活動

EMI的想像與真實(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副教授)

本次研習於114年10月17日舉行,邀請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老師分享多年教授EMI課程的經驗,說明全英語授課的想像與挑戰,並分享如何降低學生與教師對EMI的抗拒,鼓勵教師們持續投入與共同成長。  【更多

講師引導出演講內容

通識教育「幸福生活」跨領域微學程專題演講:社會情緒學習-讓我們每天都有心理BMI

本活動以「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為核心理念,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情緒、培養人際互動能力,並透過自我覺察與同理練習,建立心理健康的「BMI 指數」(Be-friends、Mindfulness、Identity)。活動以互動體驗為主軸,結合理論講解、遊戲活動與小組討論,讓學生能在輕鬆氛圍中學會覺察與管理情緒,進而促進心理健康與良好人際關係。活動首先介紹 SEL 的概念與發展背景,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基礎。透過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與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等五大核心能力,培養學生理解自我、尊重他人並做出正向選擇的能力。主講人以實際案例說明這些能力如何在校園生活與人際互動中發揮作用,強調心理素質與學習成效息息相關。  【更多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張月霞主任主講115年度教學研究計畫申請說明會

115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說明會

本次研習活動於114年10月14日(二)圓滿完成,邀請淡江大學教務處教師教學與發展中心張月霞主任,說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的重點,給予老師幾個大方向的規劃建議,以及分享過去歷屆教師通過的心得,幫助老師能夠更清楚計畫如何能夠撰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更多

學長分享商業攝影的種類

何謂「商業攝影」 — 拍攝邏輯與事前準備

本次講座由目前在工業技術研究院擔任攝影的荊澔恩學長主講,帶領同學深入了解商業攝影的多元面向,從產品攝影到昆蟲攝影,講解各類型商業攝影在業界中的實際需求與應用。學長特別著重於商業攝影的基礎認識,包括商品種類的分類與對應拍攝策略,例如不同材質(如金屬、玻璃、布料)在拍攝時的處理重點,以及如何根據商品特性調整構圖與光線。講座中也舉例說明特殊主題的拍攝,例如昆蟲攝影的挑戰與特點——如何在保持細節清晰的同時也能展現昆蟲不同的質感。  【更多

邀請企管系涂敏芬教授分享「永續時習課:從遠見USR看一門永續課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轉化」研習活動

永續時習課:從遠見USR看一門永續課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轉化(企業管理學系涂敏芬教授)

本次研習活動於 114 年10月08日舉行,邀請企管系涂敏芬老師進行分享,透過每次課程的調整與對陌生領域的持續學習,最終帶領學生獲得「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的經驗,並希望這樣的歷程能成為教師們的參考與啟發。  【更多

講者開場

114年度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演講-顧家博士的淨零挑戰

在全球邁向 2050 淨零排放 的浪潮中,氣候變遷已不再只是遙遠的議題,而是與每個人日常息息相關的挑戰。愛地球,不只是短暫的口號或潮流,而是一場需要全民參與的生活行動。本次講座特別邀請「淨零綠生活」講師-江旻樺蒞校分享,帶領大家從「吃得更蔬食、用得更節能、行得更綠色」的生活細節出發,認識淨零轉型與永續發展的真實意義。 講師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每個人如何從日常小改變著手,像是減少一次性用品、節約能源、支持永續產品與在地消費等,逐步降低碳足跡,並串聯起社會與企業的改變力量。透過真實案例與互動體驗... 【更多

介紹講員

「2025淡江藝文講座-在地力:從地方出發的藝術實踐」系列演講-矯飾主義

各藝術風格的特徵 • 文藝復興 • 從人的眼光看世界。 • 講究透視、重視規則幾何形(圓形、方形等)、強調靜態、穩定的構圖。 • 矯飾主義 • 強調動態,誇張的形式,不穩定的構圖。 • 巴洛克 • 強調動態,不規則造形(橢圓、多邊形等)的構圖,光影的效果。 • 這些藝術風格的名稱都不是當時人稱呼,而是後人給的。 • 本次專題先討論文藝復興到矯飾主義的過渡,重在繪畫。 • 下次討論巴洛克藝術的誕生,重點在建築作品。 矯飾主義的時代背景 1517年宗教改革:天主教內部腐敗... 【更多

講師介紹演講內容

通識教育「科技與社會」跨領域微學程專題演講: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sbti淨零標準與工具

面對氣候風險與供應鏈減碳新常態,企業需要一套可檢核、可落地的淨零路徑。本場講座邀請 CJCHT 集團永續長與董事汪瑞民(Raymond Wang)主講,結合其在產業減碳、材料與供應鏈管理的實務經驗,帶領與會者快速掌握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企業淨零標準的關鍵內涵與最新更新方向。內容將聚焦四大面向:① SBTi 企業淨零標準(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之核心架構、設定準則與核驗要求,含 1.5 °C 對齊、近程目標與長程目標的邏輯與邊界;② 官方工具與資源導覽(如 SBTi 淨零標準 1.2 版與 Excel 工具工作簿),協助團隊以數據化方法完成基線盤點、情境路徑與目標試算;③ 供應鏈(Scope 3)管理要點與常見難題;④ 國際趨勢與產業案例解析,含台灣龍頭企業通過 SBTi 近程與淨零目標之經驗分享與啟示。  【更多

講者開場説明學習重及Figma在UI/UX業界的重要性

資圖系 Figma入門與原型設計 專題演講

本次演講邀請本系曾經帶隊參與業界網站改版得到優秀名次的系友張家維先生,為圖書館知能服務課程UI/UX組學生分享其參賽經驗,並引導學生學習Figma原型設計工具,強化學生於人社領域中精進數位工具的技術與產業實作力。  【更多

活動海報

中文系智慧人文實務創新深耕講座「轉變、轉型與轉念──AI時代的主人成長」(蘇志仁主講)

本講座由蘇志仁先生介紹自己半生的轉變、轉型與轉念的歷程,包括如何將從年輕到中年的辛苦歷練,化作生命中的彈性,不斷調適與習慣變化以無限大的成長。也提點企業經營的成功法門,例如如何提高報價、企業持續e化、人才素質提升、打造舒適工作環境、持續維持品質等等,這些觀念與實踐並不只是用在經營企業,也同時適用於經營個人。此外,蘇學長還特別強調青年人格的養成教育,包括態度、人脈、專業、證認和語言,以及五種成功者的重要人格特質:敏銳度、判斷力、邏輯力、科學性、抗壓性等等,學長也鼓勵同學要善用人文精神與好奇心,以追... 【更多

邀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繆震宇教授分享「我的AI教學初體驗」研習活動

我的AI教學初體驗(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繆震宇教授)

教發中心於 114 年09月23日,邀請風保系繆震宇老師分享「我的 AI 教學初體驗」。探索AI在課程設計與備課中的應用,並透過自身課堂的案例,向與會老師展示學生與老師如何將AI融入課堂中,讓教學與學習都更有效率。  【更多

邀請體育教學與活動組陳文和副教授分享「AI在體育課程上的實務與應用」研習活動

AI在體育課程上之實務與應用(學動組陳文和副教授)

教發中心於 114 年09月22日邀請體育處陳文和老師進行分享,聚焦於AI在體育教學中的實務應用,分享如何運用多項AI工具進行備課與教材設計,並以工作坊形式引導教師實際操作相關軟體,協助教師於備課與教學過程中提升效率與成效。  【更多

打造AI超級教室-培養超級自主合作學習者(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胡詠翔副教授兼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與學習輔導組組長)

本次研習活動於114年9月17日(三)圓滿完成。活動邀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胡詠翔副教授,其身兼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與學習輔導組組長,與教師們共同探討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超級自主合作學習者,並強調發展數位學習的重要性,老師們能夠透過後台數據,蒐集學生的資料庫轉成知識庫,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學科教學知識。  【更多

課堂演講

淡江大學學生自主學習課程主題比賽

蘇偉業老師提及到傳統的公共行政往往強調制度與規範,但設計思維提醒我們,政策本身也是一種「人為設計」──關注的不是事情原本是什麼,而是「事情應該如何」。設計思維強調以人為本、透過「回溯性推理」重新定義問題。當我們面對棘手的公共議題,例如酒駕或疫情防控,若僅從懲罰或技術角度出發,常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更多

同學和老師先練習合奏

中文系智慧人文實務創新深耕講座「曲學曲會」(成心如主講)

「曲學」的課程中,除了讀曲(小令與套數、雜劇)的內容之外,還需要理解曲牌的宮調與曲牌,什麼是宮調與曲牌的關係,與曲唱有直接關聯;為了讓同學們更直接地理解宮調特色及其實際運用,課程中有識譜(工尺譜)以及拍曲(學習唱曲),在平時的課堂上,由老師帶著唱;期末考後的第十八週,請來笛師——心如老師為大家擫笛。請笛師到課堂,有兩大重點,第一:示範曲笛的笛色(宮調)與轉調,並簡介平均孔「不定調」笛和不平均孔「定調」笛,在配合演唱時的差別。第二:讓同學們感受曲家清唱的樣貌。第三:若同學對文場音樂有興趣,可以帶自己的樂器來,請老師指導,與老師一同演奏。  【更多

高上雯老師演講

看懂博物館的策展敘事

本次講座邀請本校歷史學系高上雯老師,以「看懂博物館的策展敘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為「文化資產創生與數位策展」課程的重要活動之一。高老師長期專注於博物館學、文化資產保存與歷史教學的交叉研究,具備豐富的策展實務與理論背景。講座內容聚焦於博物館策展作為一種文化敘事實踐的角色,說明在當代文化場域中,博物館早已不只是保存與展示歷史文物的靜態空間,而是轉化為具有敘事力、解釋力與公共意涵的知識平台。  【更多

教育學院陳國華院長、教育科技學系陳慶帆主任及系上老師共同剪綵。

第26屆畢業專題成果展─「創識·集」

本屆畢業成果展主題以「市集」為核心,並命名為「創識・集」,象徵一座知識與創意交織的市集,市集中琳瑯滿目的商品,好比每一個傾注心力的作品,歷經三年專業學習與實作歷練的學生們,各自展現出獨具風格的「創意」與「才識」,吸引有緣人駐足欣賞,一同見證這場知識與創意交匯的識集。學生持續探索並嘗試各種新興科技與表現形式,例如與擴增實境(AR)技術的應用。這些科技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大幅提升學習者的互動性與參與感,有助於學生因應未來教育與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提前做好準備。在策展期間,學生充分運用課堂中所學的... 【更多

第一組-瓜地馬拉-成果影片

113學年度觀光西語自主學習成果發表

本週為自主學習期末成果發表,此活動目的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加深對中南美洲國家的認識、練習口語表達能力,並配合十二到十四週的課堂,學習如何將 AI 工具應用到期末成果影片中。學生以組為單位, 作一支約五到六分鐘介紹中南美洲國家的影片,總共有七組介紹,主題從第一到第七組分別為瓜地馬拉、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與祕魯,影片內容包括國家基本資訊、觀光景點、文化與美食介紹,以及旅遊資訊等,每組同時會搭配海報作為主視覺。  【更多

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陳麗娟老師分享

外語專業結合AI工具,推廣台灣在地文化(法國語文學系陳麗娟老師)

本次研習活動於114年6月10日(二)舉行,邀請法國語文學系 陳麗娟老師,與教師們分享了她多年來在語言教學與文化轉譯上的實踐經驗與教學創新,並提出外語教學在當代所應肩負的使命:讓學生能夠以外語說出台灣的故事,向國際傳遞在地特色。  【更多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詹明峰老師分享設計思考如何應用在課堂上

設計思考與複雜問題解決&PBL 課程設計(實作工作坊)

研習活動於114年6月9日(一)完滿完成,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詹明峰副教授,與教師們共同探討設計思考與複雜問題解決。透過結合設計思考與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分享,探討如何運用設計思考的五步驟架構,設計出具備問題解決導向與跨領域整合能力的教學活動,強調「過程導向」而非「結果導向」。  【更多

商管學院院長楊立人、統計系特聘教授林志娟、國企系助理教授蔡依瑩、授課教師管科系助理教授曾紫嵐、四位業師與修課學生進行合照。

2025 淡江大學虛擬校園 × AI 數位學生創作成果發表會

本課程整體教學成果以「2025 淡江虛擬校園 × AI 數位學生創作成果發表會」為核心展現,總計七十位學生分為十組完成專題製作並公開發表。學生透過跨週整合與業師指導,完成以下四項具體成果:  【更多

演講主題

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 ─ 職場溝通心法

職場敘事新智能一課,李建興老師請到了資傳系大學姐,現任《遠見雜誌》城市內容數位營運主編的王筱慈作為主講者,進行了一場主題為「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職場溝通心法」的精彩演講。  【更多